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因此,抗原物质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产生的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结合的能力。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1.外来性

抗原必须是外来物质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2.分子大小

最活跃的免疫原分子质量一般在14000到60000Da之间。如破伤风类毒素、卵清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等具有高度的抗原性,而胰岛素(5700)要么是非抗原的,要么是弱抗原的。

3.化学性质和组成

抗原主要是由蛋白质、多糖或核酸组成的。一般来说,物质的化学成分越复杂,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4.物理形式

一般来说,颗粒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更具免疫原性,变性抗原比天然抗原更具免疫原性。

5.抗原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抗原决定簇)上的特异活性位点。抗原决定簇或表位是抗原与抗体分子特异结合的区域。

6.物种特异性

特定物种中所有个体的组织都具有该物种特异性抗原。人血蛋白可通过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与动物蛋白相鉴别。

7.自身特异性

自体或自身抗原通常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在某些情况下,晶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等可作为自身抗原。

8.遗传因素

有些物质在一个物种中具有免疫原性,但在另一个物种中不具有免疫原性。同样,有些物质在一个个体中具有免疫原性,但在其他个体中不具有免疫原性(即应答者和非应答者)。物种或个体可能缺乏或已经改变了编码B细胞和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他们可能没有抗原呈递细胞(APC)向辅助性T细胞提供抗原所需的适当基因。

9.年龄

年龄也会影响免疫原性。通常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免疫原的诱导和免疫反应能力较弱。

10.降解性

易被吞噬的抗原通常更具免疫原性,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抗原(T依赖性抗原),免疫反应的发展要求抗原被APC吞噬、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11.抗原剂量

免疫原的剂量会影响其免疫原性。高于或低于一定剂量的抗原,免疫反应将不理想。

12.注射途径

抗原注射途径也可以改变反应的性质,一般来说,皮下途径优于静脉或胃内途径。因为静脉注射的抗原首先进入脾脏,而皮下注射的抗原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结。

13.佐剂

能增强免疫原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佐剂。佐剂一般是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形状,延长抗原在体内保留时间或刺激吞噬细胞对抗原的递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分化等方式增强免疫应答能力。然而,佐剂的使用常常受到诸如发烧和炎症等不良副作用的阻碍,如氢氧化铝的使用。

影响免疫反应性的因素

1.抗原和抗体浓度、比例

抗原和抗体浓度、比例对抗原抗体反应影响最大,是决定性因素,二者浓度适合时才易出现可见的反应结果。

2.电解质浓度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其亲水性减弱,分子表面所带的电荷易受电解质影响而失去,复合物间的排斥力下降,相互靠拢聚集,出现明显的凝集或沉淀现象。实验中常用0.85%的NaCl溶液作为稀释液,以提供适当浓度的电解质。

3.温度

适当的温度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碰撞的机会,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形成可见反应的速度越快,但过高则会使抗原或抗体变性失活,影响试验结果。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反应温度为37℃。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的要求会有不同,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超过20℃会发生解离。

4.酸碱度

抗原抗体的反应须在合适的PH环境条件下进行,PH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一般控制PH在6~9之间。

了解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机制。想咨询抗原制备、抗体定制相关服务,请联系我们